徐州城市概况
城市简介
徐州古称彭城,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,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。全市幅员面积11258平方公里,总人口1039.42万人,现徐州市下辖2市(新沂、邳州)、3县(丰县、沛县、睢宁县)、5区(云龙、鼓楼、泉山、铜山、贾汪),是国务院批准的“较大的市”,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。
区位交通
徐州拥有承东接西、沟通南北、双向开放、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,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,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;交通便捷发达,素有“五省通衢”之称,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。陇海、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,拥有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,5条国道、20条省道、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,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,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,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境内,形成了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航空、管道“五通汇流”的立体交通体系。尤其是京沪、徐兰客运专线在徐交汇,建成后徐州到北京、上海的时间均缩短到两个多小时,徐州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。
自然资源
徐州是资源富集且组合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。煤、铁、钛、石灰石、大理石、石英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、品位高,其中煤炭储量69亿吨、石膏44.4亿吨、岩盐2l亿吨、铁8300万吨、石灰石250亿吨;农副产品品种众多、特色鲜明,银杏、富士苹果、牛蒡等20多种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。徐州年产煤炭2500多万吨,是江苏唯一的煤炭产地;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,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基地。
历史文化
徐州历史文化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历史胜迹浩繁。以汉墓、汉画像石、汉兵马俑为代表的“汉代三绝”名扬海内外。徐州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兵马俑,与秦俑写实的风格相对应,徐州的汉兵马俑是用写意的手法,将汉代兵士的神态、表情,甚至是内心活动都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。数以千计生动传神的汉兵马俑,宛如一支威武雄壮的汉代军阵穿越了历史的时空,展现在世人面前。除两汉文化胜迹之外,项羽“戏马台”、刘邦“大风歌碑”、苏轼“放鹤亭”、北魏“大石佛”、唐代“燕子楼”,以及明清“城下城”遗址等历史胜迹遍布全市,使徐州这座古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。
城市定位
国务院对徐州城市进行总体定位: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,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。淮海经济区地处“一带一路”交会区域,区域内徐州、连云港等城市被列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,是全国双向开放的前沿阵地。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并上升为国家区域规划,通过打造双向开放先导区,辐射带动陆桥沿线加快发展,将使沿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形成互动效应,带动落实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。
徐州将在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大格局下谋划中心城市战略定位,重点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、商贸物流中心、金融服务中心、科教文化中心,全面提高城市首位度,加快建设创新引领、开放包容、生态宜居、充满人文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,真正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好龙头作用。
宏观经济
2017年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6605.95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7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600.54亿元,增2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2884.00亿元,增长7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3121.41亿元,增长8.6%。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611元,比上年增长7.1%。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,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36755元,比上年增加16595元。
常住人口
常住人口总量继续回升。2017年末,全市常住人口876.35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5.35万人,增长0.6%;其中城镇人口558.76万人,增长2.7%。在常住人口中,0-14岁人口175.30万人,15-64岁人口597.70万人,65岁及以上人口103.35万人。全年人口出生率13.71‰,比上年提高0.78个千分点;人口死亡率7.87‰,提高0.6个千分点;人口自然增长率5.84‰,提高0.18个千分点。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39.42人;其中男性人口538.04万人,女性人口501.38万人;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5.5‰,死亡率为14.1‰。
规划到2020年,市域的常住人口约1000万,城市化水平68.8%左右,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88万人。
综上所述,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,区位交通优势显著,矿产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优越。徐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、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。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要求徐州进一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的联动,服务江苏省域整体发展,这是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徐州作为“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”定位的明确认可。